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

童書裡的社會議題:推薦《守護寶地大作戰》

「明年我們還能種西瓜嗎?」我認識一些好農民,曾在農地差點被政府強徵為科技園區時,憂心忡忡的問著這一句話,「我們種米、種蕃薯就有得吃,拜託不要徵收我們的土地。」雙腳應該踏在濕潤泥土裡的他們,那幾年搭車北上十多次,站在總統府前又燙又硬的柏油路上抗爭,只為了守護自己的土地和家園。



/諶淑婷(刊登於國語日報2013/8/18「主題書介」)

童書作家周姚萍將這段農村故事寫成《守護寶地大作戰》,主角不是北上參加抗爭的成人,而是剛從都市搬回農村的寶弟,與富有正義感的同班同學曉潔兩人,周姚萍以交叉敘事的形式,讓寶弟和曉潔分別陳述贊同開發、反對開發兩種觀點。接受政府宣傳說帖的寶弟,期盼科技園區能帶來就業機會,讓一家再次團聚;曉潔愛土地、愛豐富生態,更擔憂失去了農地後,種田的農人還能靠什麼過活?

新聞科系畢業的周姚萍,一心在兒童文學中寫報導文學,擅長書寫現實社會事件的她,希望讓孩子學習思考環境議題,了解正確對待土地的方式,畢竟我們雙腳所踩的就是土地,一生仰賴土地生養的食物生存,任何一片農地的消失都是無法回復的損失。也因此,周姚萍在書中刻意隱藏了事件發生地「灣寶」的地名,暗示著台灣各地都在發生類似的良田徵收案,政府與財團正假經濟繁榮為名,踐踏作物與土地的價值。

故事中還穿插了學校的自治市小市長選舉,周姚萍也想和孩子談民主,什麼才是公平正義的真民主?什麼是暗藏私心的假民主?這樣的主題可能讓成人看了皺眉頭,因為許多成人依舊認為兒少書籍應以溫馨勵志故事為主軸,題材最好是安全無害的家庭、學校生活。

但身處於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,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問題,大多必須追溯回社會根本結構的錯誤。例如單親家庭、隔代教養家庭增多,可能與就業市場環境差、家族教育弱化有關;校園霸凌問題,可能與教育制度僵化問題相連。如果兒少書籍繼續停留在個人成長層次,卻迴避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問題,如何讓孩子透過閱讀,得到正確看待問題、處理問題的能力?

社會議題童書的出現,也能夠消弭兒童、成人關心議題的差異,王文華在二OO一年所出版的《再見,大橋再見》,便以溪洲部落、三鶯部落這樣的「都市原住民」為主題,敘述原住民離開部落、遷往都市討生活,卻只能在都市邊緣的橋下河濱土地搭建住屋的過程。

去年幸佳慧所創作的兒童繪本《希望小提琴》,則改編自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孟和先生的真實故事,故事描述陳孟和因莫須有罪名,遭監禁綠島十五年,曾一度絕望的他,因為外甥女的誕生,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,以手邊有限的材料親手做了一把小提琴送給外甥女。

我相信這些具有人權、種族、性別、平等、環保等社會意識題材的童書,能讓孩子思考、主動提出問題,並因此認識真實且複雜的世界,甚至想像出一個和現在不一樣的未來。而各位爸媽們,在鼓勵孩子閱讀的同時,您們是否也能一起反省,您是不是曾以「保護」為名,要求孩子「乖乖聽話」,迴避陪著他們了解各種社會議題的機會與責任?

或者,您已經準備好,要與孩子一起改變社會?

書本參考: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